[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会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8-12-21 来源:生物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之最专题 > 生物 > [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 手机阅读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会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会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召开

据云南网(申时勋):昭通水塘坝古象化石群遗址出土5000余件古生物化石标本,一块古猿头骨化石将整个云南的人类起源史“拉伸”到600万年前,昭通麂、云南貘、昭通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化石记录了昭鲁坝子曾是各类动物“避难所”的真相近日,随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的举行,昭通再度成为众多参会考古专家心目中的“蕴含宝藏、探究远古”胜地。专家建议昭通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掘古生物化石群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化石宝库

水塘坝位于昭通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塘坝社区象鼻岭,距昭通城区1公里,核心发掘区位于一个采煤厂废弃后留下的小水塘。如今这里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专家狂热追求的“宝贝”,原因就是在这儿的褐煤层与沙粒间蕴藏着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上世纪60年代初,水塘坝约30亩的矿槽和周边常有化石出土,逐渐进入考古学家们的视野。

1962年以来,经过多次大型野外考古发掘,水塘坝已出土5000余件古象骨架、古猿头骨、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古生物化石标本,包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等化石,俨然是一个种类多样的化石宝库,被学术界称为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群遗址。

人类起源

1962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将在昭通水塘坝采集到的剑齿象化石定名为“昭通剑齿象新种”,后经进一步考古研究,被确认为亚洲最早的古生物物种之一。

2009年,水塘坝出土一具古猿头骨化石,经鉴定为晚中新世时期的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620-600万年,为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补上“缺环”。这一发现与先前在非洲发现的同一时期南方古猿遥相呼应,预示着当时的昭通水塘坝一带靠着温暖湿热天气、茂密森林、湖泊沼泽和充足的食物来源,成为古脊椎动物大量集中生存和繁衍的“避难所”,让昭通古猿得以生存下来,奠定了水塘坝可能成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

亚洲中新世古猿600万年前为何神秘消失?为何在亚洲古猿缺失的时间里非洲却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为什么水塘坝的很多古脊椎动物体型巨大?为什么罕见地出现大量鸟类化石集中保存的情况如今的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群遗址,仍留有不少待解之谜。

遗址公园

此次学术研讨会上,张弥曼、邱占祥、朱日祥、郭正堂、周忠和等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内知名古生物学家汇聚昭通,解码昭通水塘坝遗址,探讨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们建议昭通尽快做好相关项目规划,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地建设、申报一个专业化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表示,昭通将充分吸收这次会议的研讨成果,采纳专家们的科学建议,科学有序地把水塘坝遗址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昭通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重大支撑和窗口。

相关报道:擦亮古生物化石的历史名片

据云南经济日报(鲁宽 徐有定):2017年10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云南省文化厅、昭通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在昭通市召开,众多专家学者云集昭通,研究古脊椎动物发展,探讨昭通水塘坝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10日,记者随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的专家们,一起走近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

走进600万年前古生物化石地

上个世纪昭通市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塘坝社区象鼻岭一直在开采褐煤,逐步形成了约30亩的矿槽。矿槽四壁留下了完整、清晰的地层剖面,在矿槽及周边经常有古生物化石出土。经年代学研究,出土化石主要地层距今约600万年,是一个珍贵的晚中新世“化石库”。水塘坝动物群化石集中、类型丰富,这种化石地极为罕见。

1962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将在昭通采集到的剑齿象化石定名为“昭通剑齿象新种”。1982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昭通调查时,采集到一具古象头骨,并发表了研究成果。1997年,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邱占祥院士团队对昭通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考察。

2009年,科学家在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中美科研人员在此地开展多次化石采掘,发现古象骨架、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件,并确认、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新种化石。

历次发掘共出土古生物化石标本5000余件,可辨认的动物种属化石有:禄丰古猿相似种、中华乳齿象、鹿、鼷鹿、昭通麂、云南貘、昭通剑齿象、犀牛、中国河狸、猪、貂、牛科、犬科、猫科、鼠科、熊、蛇、兔子、鼬科、獾、水獭、鳄鱼、蜥蜴、青蛙、鳖、螺、蚌、螃蟹、鱼类、鸟类;植物有芡实、菱角、马钱子、花椒等。经年代学研究,出土化石主要地层距今约600万年,是一个珍贵的晚中新世“化石库”。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专家的关注。

水塘坝科考和研究工作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云南省文化厅的精心指导下,得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关心和帮助,先后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宾夕法尼亚大学、贝尔玛大学等专业机构合作研究。2013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与昭通市人民政府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水塘坝古猿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成果。2014年7月14日,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周忠和院士与昭通市人民政府了签订了《云南人类起源与环境演化联合研究中心协议》。2016年,完成第一具昭通剑齿象的古象化石加固装架。2017年,成立了周忠和院士工作站。

近年来,科学家们持续不断地对水塘坝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和地层地貌进行研究,已经有了重大的发现,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距今约700万至300万年是人类起源的关键时期。此前非洲已发现大量这一时期的南方古猿,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一些重要依据,但是亚洲一直缺少这一时期的实物佐证。

昭通水塘坝化石地发现的众多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昭通古猿的发现弥足珍贵。作为古猿的避难所,昭通是我国乃至东亚南部寻找上新世古猿或早期人类“缺环”最有希望的地区。昭通古象化石群的发现,说明600万年前的昭通是旧的动物灭绝、新的动物崛起的重要活动地带。与昭通古猿伴生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对研究人科动物分野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拟建水塘坝考古遗址公园

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塘坝古生物化石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在10日的开幕式上,举行了“周忠和院士工作站”“云南人类起源和环境演变联合研究中心”授牌仪式,周忠和作了讲话;全体与会人员观看了《大美昭通》宣传片。

会议期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召开理事会,专题研究理事会工作,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发展工作展开讨论;召开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对昭通水塘坝的科研、保护、规划、利用等进行讨论;考察昭通水塘坝化石地点;相关专家还分别在昭通学院、昭通市一中作科普报告、讲座。

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上,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常委周忠和提出,在水塘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希望建成考古遗址公园。

随后的讨论中,其他院士也相继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研讨会结束后,记者就昭通拟建考古遗址公园的优势和需求进行了采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邓涛告诉记者,要建遗址公园首先必须要有遗址,昭通现在就有很好的水塘坝遗址。很重要的是遗址的内容,在昭通遗址公园里面最重要的是古猿以及相关的生物群,尤其是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鱼类鸟类植物群,这里面的植物有的是我们能看得见的,那在这个地点这些材料都很好的收集起来。我们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有遗址的同时遗址里有很好的内涵,有内容必须要有特点,昭通的遗址内涵特别在云南地区很多地方有古猿的发现,昭通这个地方是最晚的古猿地点。同时昭通遗址的区位优势也很明显,从昭通市到机场的半路上。并且普通大众对人类的演变也很关注,从实地看到比从书本上看会深刻很多,对普通群众来说也是很好的科普学习。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我们衷心地希望,围绕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等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在座的各位院士、专家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措施,在坚持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和我们一道共同探讨、挖掘、开发、利用好这一弥足珍贵的资源宝库,共同擦亮这一张历史的名片。

同时,昭通将充分吸收这次会议的研讨成果,进一步精心策划、系统谋划、整体规划,科学有序地把水塘坝遗址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宣传和弘扬好水塘坝古生物化石遗址所蕴涵的巨大价值,使之成为昭通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重大支撑和窗口,促进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更加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机遇和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带动更多专家学者走入昭通、了解昭通、认识昭通,为昭通的发展献计献策,助推昭通跨越发展。

相关报道:云南昭通,寻找上新世早期人类“缺环”希望之地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张勇):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邱占祥、周忠和、朱日祥、郭正堂等一批专家学者聚集云南昭通水塘坝,为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

距今约700至300万年是人类起源的关键时期。此前非洲已发现大量这一时期的南方古猿,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一些重要依据,但是亚洲一直缺少这一时期的实物佐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原属褐煤矿区的昭通水塘坝不断发掘出古生物化石,2009年,科学家在水塘坝发现了古猿头盖骨等化石,这一发现弥足珍贵。作为古猿的避难所,昭通成为我国乃至东亚南部寻找上新世古猿或早期人类“缺环”最有希望的地区。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介绍说,近年来科研人员对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进行规模较大的科学发掘,发现了原地埋藏的古象骨架、古猿头骨等化石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件,化石门类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等,化石集中、类型丰富,为探究600万年前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当时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对研究人类演化和环境演变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据了解,目前,14项关于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的相关科研成果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其中包括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化石、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化石、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貘类动物的进化、古猿食物源以及芡实、花椒等植物新属种化石。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表示,今后,科研人员还将对以水塘坝为代表的昭通褐煤盆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断探索动物群演化和早期人类起源的环境背景。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承诺,昭通市委、政府将支持服务好科研团队,加强昭通水塘坝化石地保护工作,做到研究、保护、开发并举,做好遗址保护规划,力争将水塘坝遗址打造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当日下午,“周忠和院士工作站”、“云南人类起源和环境演变联合研究中心”也正式授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周忠和、邱占祥、朱日祥、郭正堂等一批专家学者还实地参观考察了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

相关报道: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会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召开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7年10月9日至1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在昭通举行。张弥曼院士、邱占祥院士、朱日祥院士、郭正堂院士、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及理事、近年来参与昭通水塘坝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应邀参会。

10月10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与会专家等出席开幕式。首先,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致欢迎词,感谢各位专家对昭通水塘坝研究工作的支持,表示昭通将配合好、服务好、落实好,做好昭通水塘坝的保护工作。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的讲话指出,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点的发现和研究丰富了云南的文化事业,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希望各位科学家继续关注云南、帮助云南,为云南的古生物学、地层学、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支持。随后,进行了“云南人类起源与环境演变联合研究中心”、“周忠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授牌仪式。周忠和院士在最后的讲话中代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对云南省文化厅和昭通市人民政府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和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国内外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搭建一个新的基地和平台,共同推进包括昭通水塘坝在内的云南省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事业的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召开了理事会,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发展规划、换届及组织架构等事宜展开讨论。

10月11日上午,召开了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昭通水塘坝的科研、保护、规划、利用等进行了讨论,在整体规划、学术价值,合理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期间还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现场考察昭通水塘坝化石地点;二是邀请郭正堂院士在昭通学院为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王世骐研究员在昭通一中为中学师生作科普讲座。

推荐访问:微昭通 昭通拟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生物推荐文章

生物热门文章